別不當回事,過敏可致命!
發布時間: 2019-08-14 14:26:00 來源: 網絡 瀏覽次數:0 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致敏“大”不同
尹佳教授表示,由于遺傳、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人群的常見誘因并不相同。雞蛋、牛奶、花生、堅果、魚類、貝類、大豆和小麥是致敏最多的8種食物。
歐美的研究認為最常見的食物誘因為堅果、花生、魚及貝類。針對亞洲國家的一些研究認為小麥和蕎麥過敏更常見。
研究顯示,食物過敏高達全部過敏的77%。在中國,有三種意想不到的食物是造成食物過敏的元兇。在誘發過敏性休克的食物清單里,小麥為元兇,占到總誘因的37%;水果/蔬菜排第二,占到20%,其中桃子是我國水果、蔬菜中第一位的過敏原,桃子過敏的人往往合并有花粉過敏。豆類/花生占7%,堅果/種子占5%。從發病嚴重程度看,小麥誘發了57%的重度過敏反應,而水果蔬菜類傾向于輕中度。68%的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在18歲~50歲,不同年齡段人群發生過敏性休克首因不同。
過敏能預防嗎?
很多人認為,自身免疫力低才會導致過敏。
事實上,過敏是免疫系統對身體過度保護。當身體對我們保護過度的時候,身體會將原本對我們無害的東西誤判為“敵人”,就產生了過敏反應。過敏就是吃了、接觸了、甚至聞了這些被免疫系統判斷為“敵人”的東西引起的一系列不舒服的反應。
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過敏原很多,比如食物、藥物、花粉等,當它們進入我們的身體之后,我們身體的免疫細胞就會產生記憶功能。
當過敏原再次反復身體的時候,就可以使得我們體內的肥大細胞,也就是跟過敏休克相關的細胞,出現炎癥反應。一旦炎癥反應發生在支氣管,就可能引起支氣管的收縮,引發支氣管炎癥。如果它釋放介質很多的話,就會引發嘴唇的水腫,皮膚的丘疹。
正確診斷尤其重要
目前食物過敏的發病在全球各地區都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在低齡人群中尤為明顯。
“避免觸發因素是嚴重過敏反應最根本的治療方式,應最大限度地找到致病病因。”尹佳表示,“但食物過敏在我國尚處于知識真空期。由于部分醫生經驗不足,選擇診斷方法不當,存在過度診斷的傾向,給部分誤診兒童的父母和家庭帶來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增加了疾病負擔,嚴重影響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尹佳強調,及時識別、診斷嚴重過敏反應對于盡早采取正確搶救措施。發病后的半小時內需要使用腎上腺素治療。國際上公認的正確診斷方法包括:皮膚試驗、特異性IgE監測、食物激發試驗,并需要結合病史分析,且并不推薦IgG檢測的診斷方式。
選擇正確的方法和有經驗的醫生診斷此病尤為重要。在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診斷水平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大眾相關知識的普及。“但目前國內培養的變態(過敏)反應?漆t師數量不足,需要建立?漆t師體系,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基層診斷水平。“尹佳強調。
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醫生團隊在中國北方地區夏秋季花粉播散的高峰季節,到陜西榆林舉行義診并幫扶當地醫院,舉辦過敏性疾病科普公益講座,開展現場調研。
尹教授介紹,去年在榆林義診期間,曾出現“千人排隊看過敏”的壯觀場面。今年,團隊將赴內蒙古烏蘭察布開展義診和考察,有望將醫療幫扶的“版圖”進一步擴展,為守護當地過敏患者的健康作出貢獻。